——评王锡强的花鸟画
文/李榕桦
读黄河口湿地画派领军人物之一王锡强先生的花鸟画是一种高尚的享受。这种享受来自于他严谨精到的构图和笔墨,更源于他充溢于笔墨中的精神品位。
黄河口湿地画派画家群体的共同艺术追求之一就是绘画的精神性。他们认为: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核心、主导,统帅着绘画的艺术构思和笔墨情趣。画家笔下的一笔一墨,无不传达着画家的内心感悟及审美追求,“胸中造化,笔为意之用”,“气韵藏于笔墨,笔墨都成气韵”。中国画传统的写意笔墨语言,应该也必须负载一种主观的精神蕴涵,只有这样,笔墨才具有一种生命的力度与价值。
在锡强先生的笔下,黄河口的风物俯仰生姿,鲜活生动,似乎从画面深处徐徐飘逸而来。
他的画既充满着丰赡而厚重的诗性品味,又洋溢着鲜明而强烈的精神内涵。他的画中渗透着浓重的感情色彩,那些朴实的充满灵性的家乡风物完全是他高扬的和谐、雅静、忠诚、包容等人文精神的象征。
自古以来,中国画就追求“心象”,以物寓神。但真正做到写物容易,写意难,难就难在真正写意作品的笔墨不再浮着于表层的生活现象和风土人情,而是要极力发掘一种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意蕴。而这正是画家成功的重要标志。
锡强先生的作品具有构图内在逻辑的创造自由,不是照搬生活,而是注重外在的现实再现的剥离,偏重于个性创造性的发挥和意念的表达,从中反映了画家对客观存在的个性体验和自我感受。他的画是情景交汇,是内在情感、意念的抒发和表现。他的作品散发着生活情趣,一景一物无不鲜活生动,充满了生活气息。其意境浓密浑厚,丰富深邃。笔与墨,墨与色的交融与对比创造出变化无穷的画面效果。他的画富有哲学意味,朴拙中寓着睿智,野逸中透着澄明,结构严谨而又自然天成。爽利灵动的笔墨中饱含深厚的情思,真正达到了景情一体,处处寓意,借物达意,化物为神。
人们常说,画如其人,此言不虚。锡强先生在圈内是公认的好人,朴实、憨厚、善良、仗义。他的作品是他思想感情、文化修养、美学情感、个性禀赋的显现。读他的画,仿佛与他进行心灵的会晤,个中享受与感悟,只有深入其中方能体会。
(作者为东营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著名文艺评论家)

王锡强作品
“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
——读王锡强中国画
文/李东君
与锡强兄相识正两年了,期间多次想给锡强兄的画写些东西,我也曾提笔多次,每次写后斟酌良久都迟迟未把文章发给他。因为我不想用流行的对花鸟画品评的套词去敷衍一位从心底尊重的艺术家。
随着年龄的增长,不论是自己画画还是看别人的画越来越凭感性为之,审美上的认可变得刻薄而挑剔。技法上的成熟,笔墨耍酷,构图的套路娴熟的作品,不论是山水画人物画还是花鸟画,总避免不了匠气二字,熟后生对于中青年艺术家来说是弥足珍贵的。在锡强兄的花鸟画创作中熟后生的品质越来越明显,从中不难看出他正逐渐确定自己的笔墨语言,磅礴而顺性的笔墨程式即将确立,不论是浓郁的重彩还是清淡的水墨都画的是如此畅性。
花鸟画在中国文化中是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而存在的,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所谓寓兴,通过花鸟草木的描写,寄寓作者的独特感处,以类似于中国诗歌“赋、比、兴”的手段,缘物寄情,托物言志。
所谓写意,就是强调以意为之的主导作用,就是追求象中国书法艺术一样淋漓尽致地抒写作者情意,就是不因对物像的描头画脚束缚思想感情的表达。为此,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锡强兄已过不惑,而他真正画画的时间并不太长,但他在花鸟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绩了然卓著,他作品的笔墨所彰显出的性情和灵性正是他“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能做到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作者为著名画家、河南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